“未來,整個世界都將被數字化,一切都將在虛擬數字世界里有一個復制品,像是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失控》作者凱文·凱利描述的“未來”似乎將要來臨。
國風虛擬偶像“天妤”搭載傳統文化內核實現文化出海;虛擬美妝博主“柳夜熙”僅靠兩部作品,十余天就收獲500多萬粉絲……虛擬數字人主播、虛擬偶像、虛擬員工,越來越多的虛擬數字人形象出現在金融、文娛、互聯網等各個行業中。而開年以來爆火的ChatGPT和GPT-4也將虛擬數字人推向新的熱潮。ChatGPT將賦予虛擬數字人“最強大腦”,作為連接元宇宙的重要節點,其未來何如?
應用案例
傳媒
AI主播、虛擬偶像……當前,虛擬人在傳媒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新華社數字記者“小諍”曾在中國空間站建設、火星探測、北京冬奧會等新聞場景中“全時空在場”,也曾亮相紐約時報廣場大屏等國際傳播場景。
文旅
以敦煌飛天為藍本打造的國風虛擬數字人“天妤”、秦腔文化領域首個虛擬人“秦筱雅”、山西首個文旅數字虛 擬 人“ 青鳥”……搭載了傳統文化的虛擬人成為文旅品牌輸出的新方式。
金融
虛擬員工、虛擬智能客服、虛擬理財顧問……在金融領域,多家銀行已經將虛擬數字人應用落地,其成為銀行辦事大廳內的“新員工”。
虛擬數字人市場進入爆發期
虛擬數字人是通過3D建模、深度學習、語音合成、圖像渲染等技術生成的智能化產品,它能夠模擬人類的形象與行為特征。生成一個虛擬數字人,需要計算機動畫、動作捕捉、AI等技術以及高效算力算法的多重支撐。從早期數字影像中的擬人形態到虛擬偶像的出現,再到如今AI賦能的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發展歷經多個階段。
作為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當前虛擬數字人正加速驅動多個行業、多種場景產品、服務與體驗升級,且在不同應用場景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方面,以Meta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再度拋出元宇宙概念,“虛擬數字人”被視為未來人類進入元宇宙的介質;另一方面,北京冬奧會成為虛擬數字人技術展示的舞臺,體育明星的虛擬分身、以公共服務為導向的虛擬主播,都讓大眾對虛擬數字人產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知。
在文化領域,新華社數字宇航員“小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AI王冠”、美妝博主“柳夜熙”、中國移動咪咕以谷愛凌為原型打造的首個體育數智達人“Meet GU”等虛擬數字人應用集中涌現;在政務領域,江西推出了全國首個政務服務數字人“小贛事”;在金融領域,浦發銀行打造了行業首位數字員工“小浦”;在電商直播間,百度打造的數字人“度曉曉”在助農活動中,1分鐘內便賣光了2噸蜜瓜;在202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以“數智人”方式出席大會并作主旨演講……
為了正確引導和規范虛擬數字人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充分運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企業利用線上展會、電商平臺等渠道開展線上推介、在線洽談和線上簽約等。2021年,“十四五”規劃將“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列入數字經濟重點產業?!?ldquo;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融合,拓展多領域應用,支持實體消費場所建設數字化消費新場景。北京、重慶、廣州等多個省市也陸續出臺相關文件落實發展虛擬數字技術,不斷豐富虛擬數字人的應用場景。
在政策和技術等多重因素的助推下,我國虛擬數字人市場正進入爆發期,虛擬數字人也受到更多企業和資本的追逐。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虛擬數字人相關企業超過30萬家。2022年上半年,我國虛擬數字人相關行業規模達750億元,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并迅速“出圈”。據《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測算,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在數字化浪潮之下,虛擬數字人“大戰”已蓄勢待發。
有望成為ChatGPT應用的最佳化身
虛擬數字人與生成式AI的結合,是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二者正在產生相互作用。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數據中心首席科學家沈浩認為,生成式AI的引入將為虛擬數字人賦予“最強大腦”。業內專家也紛紛表示,虛擬數字人有望成為ChatGPT應用的最佳化身和接口。
接入“最強大腦”,虛擬數字人的情感體驗或將更加豐富。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認為,數字人方案的使用成本會逐漸降低,功能指向將進一步向C端拓展,不僅有面向粉絲的虛擬偶像,還會進一步延伸出個性化定制的虛擬數字人,在兒童照料、適老科技、單身經濟等領域擁有一片藍海,甚至每個用戶都能擁有自己的虛擬化身,承擔一定的功能分身或扮演情感陪伴角色。未來虛擬數字人的發展將不再單獨依托技術,將帶給用戶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
在未來虛擬數字人應用場景方面,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元宇宙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東向《人民郵電》報記者表示,政務服務、公共治安、網絡安全、平臺社交、游戲直播等領域將對此產生很大需求,“虛擬數字人應用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并不斷向深拓展。同時,技術人員、專家學者、名人明星等都將產生可開拓的空間,虛擬數字人將服務于基本的辦公操作,幫助人解放雙手”。
中國移動研究院技術總監畢婭娜在接受《人民郵電》報記者采訪時提出,虛擬數字人將成為元宇宙價值體系和場景關聯的一個重要入口,面向未來元宇宙愿景,數字人將成為串接商業場景、娛樂場景、生活工作的核心要素,可稱之為元宇宙之魂。值得注意的是,在to B和to G應用中,數字人在培訓、服務、營銷等方面已呈現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業界也開始探索數字建模與孿生技術在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場景應用,以提高生產效率和治理效能。這些新型數字化應用也給以算網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帶來了新的需求和挑戰。
從虛擬數字人到生產線模擬,再延伸到行業復刻再造甚至是城市再造,相關產業已經開始由點向面發展。有觀點提出,有屏和有網絡的地方就有虛擬數字人的潛在需求。楊東認為:“未來虛擬數字人的產業空間巨大,其布局和發展態勢或將超過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
脫實向虛還是成為人類的好伙伴?
技術實現是否有困難?同質化趨勢,或將引發社會治理風險?在虛擬數字人快速發展和迭代的過程中,行業內外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外觀上,虛擬數字人已經比較接近“人”的樣子;功能上,部分實現了“人”的思維和舉止。但與此同時,當下數字人在交互上的瓶頸顯而易見,現有AI技術還不足以支持數字人養成獨立行為,技術瓶頸和其他一系列問題導致數字人尚未打通自身的生存路徑。
一是技術實現問題。畢婭娜提出,目前我國虛擬數字人產業在底層技術和引擎方面存在“卡脖子”問題。“最底層的技術工具主要依賴國外廠家,國內仍需跟進。”
二是成本問題。美妝博主“柳夜熙”上線至今5個月以來,抖音官方賬號總計發布視頻僅11條。據百度智能云AI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李士巖介紹:“采用傳統方法制作CG級的視頻、海報成本很高,一分鐘視頻做一個月甚至兩到三個月。目前生產工具還沒有做得特別好,限制了生產力,而生產力又進一步限制了生產關系的創新。”
寫實賽道對虛擬人的毛發、材質貼圖以及渲染技術的要求會更高、更精細,一個虛擬人的技術運營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全流程技術團隊去支撐。“所以在市場初期,大眾對虛擬人認知性的提高、背后技術團隊穩定性的輸出、故事內容優質性的‘出圈’,將是所有虛擬數字人公司要挑戰的難點。”某數字人公司負責人表示。
三是同質化趨勢。當前數量較多的虛擬主持人、虛擬帶貨主播、虛擬UP主VTuber等,是AI驅動應用最多的場景。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虛擬數字人影響力指數報告》顯示,目前虛擬主播技術借力多、自主少,需要關注、提升。“同質化競爭”是虛擬主播的重要挑戰,無論是專業媒體經營還是企業或者個人運營,其主持、直播功能雷同。
與此同時,AI與虛擬數字人的結合引發了它們是否會替代人類的核心議題。3月29日,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等上千人在“生命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網站呼吁,暫停開發比GPT-4更強大的人工智能6個月,并在此期間共同制定實施一套共享的安全協議,交由獨立專家進行審計。當生成式AI賦能虛擬數字人,信息安全、法律問題、社會治理風險、倫理問題也隨之而來。
“數字人的逼真效果將挑戰人類‘眼見為實’的認知底線,技術若濫用,很可能會使虛假信息以高度可信的方式通過互聯網即時觸達用戶。”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內容科技部高級業務主管顏媚表示。
畢婭娜表示,對真實世界的全量復刻過程會有龐大體量的信息入網,可能產生一系列社會治理問題,“比如大量真實孿生數據的安全存儲與交換”。同時,她補充道,數字人是眾多信息技術創新的產物,尤其是建模與渲染、AI自動化生成等都需要大量的算力資源支撐,將催生業網算融合創新的新模式、新生態。
楊東提出:“虛擬數字人衍生出的身份認證、法律定位、知識產權、監管等問題目前都處于空白狀態,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探索。”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關注深度合成的邊界問題,在大量抓取網絡視頻、圖像的深度合成之下,肖像權的保護隱患已初現端倪。
不過,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當前虛擬數字人產業并未到達爆發的臨界階段,還需要一個蓬勃發展和探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治理層面的問題。
“數字人的終極目標不是替代人類,而是與人類成為輔助和陪伴的關系。”百度智能云數字人業務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