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nd information
2023.05.04來源: 廣州日報編輯:媒體部
近日,數字化智能分析平臺——“粵經濟”正式亮相,該平臺在省政府第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首次應用。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又一標志性成果,“粵經濟”成為全國首個服務省域經濟運行調節的數字化支撐平臺,也是廣東率先運用數字化手段指導經濟運行分析決策實戰的創新實踐。
摸清數據家底,建立全省經濟運行數據“詞典”
廣東于去年9月啟動“粵經濟”平臺建設。依托數字政府一體化底座構建標準統一、布局合理、管理協同、安全可靠的省市兩級經濟運行調節數字化支撐體系,為各級各部門提供經濟運行態勢感知和輔助決策支撐。
“粵經濟”平臺圍繞涉及國計民生的核心經濟指標和數據,首次橫到邊、縱到底全面梳理全省經濟運行指標,摸清數據家底,形成全省經濟運行數據“詞典”。建立常態化報送和動態調整機制,有效提升經濟運行指標和數據及時性、鮮活性和覆蓋面。
通過整合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進出口、居民收入等30大類、195小類反映經濟態勢的4229個主要指標,匯聚發改、工信、統計等21個省級單位和各地市主要經濟數據89萬條,覆蓋實體經濟、農業、工業、服務業、財政、科技、房地產、資源環境、文旅等14個重點領域,匯集各級經濟政策文件2380份,“粵經濟”平臺形成高價值、高可用、高標準、廣覆蓋的省域經濟治理指標體系。
記者了解到,為適應多種應用場景,“粵經濟”平臺推出適用于多個終端的不同版本。“粵經濟”移動端(小屏)初步具備經濟運行態勢感知和分析能力;“粵經濟”PAD 端(中屏)全面展示各類經濟指標最新數據。
用好數據“晴雨表”,及時掌握市場運行態勢
借助“粵經濟”平臺,各級政府可有效強化宏觀經濟預測能力,及時掌握市場運行態勢,進一步提升對重點行業領域監測與分析的時效性和精細度。
“粵經濟”平臺基于全省經濟結構特征,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和業務場景,構建起核心經濟指標預測模型,不斷完善經濟指標體系,增強覆蓋經濟運行全周期的統計監測和綜合分析能力。平臺通過充分挖掘稅務、住建、工信、金融等部門業務環節數據,捕捉細顆粒度信息,實現實時和高精度監測預警;通過跟蹤監測稅收發票、企業用電量、股票債券、外匯交易等經濟運行重點數據,及時感知經濟運行態勢和市場變化。此外,平臺還加強對貿易活躍度、線下航班起飛數、訂單成交量等線上線下商業數據的收集分析,幫助及時捕捉和分析市場主體信心恢復度。
全省各級各部門通過“粵經濟”平臺開展基于量化模型的事前模擬評估、事中事后滿意度評估調查,以及基于市場實際數據的事后評估,進而增強經濟政策調節能力。
“粵經濟”平臺圍繞減稅降費、財政補貼等各類惠企政策,通過建立場景化情景模擬,可在施政前推演出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政策實施力度的模擬效果。通過聯合相關部門依托粵省心12345政府熱線、企業訴求響應平臺等服務,及時收集企業和群眾對出臺政策的評價建議,為行政部門及時優化修訂政策提供依據。此外,“粵經濟”還利用企業生產、居民消費等數據,準確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幫助優化后續政策設計,提高政策調節能力。
數字政府2.0向縱深推進
據介紹,今年以來,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依托數字政府“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大治理、大協同”優勢,圍繞省委、省政府重點部署,推出了一批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化應用,有力支撐起政府決策指揮和營商環境建設。
具體來看,依托粵商通平臺覆蓋全省活躍市場主體優勢,推出“產業梯度轉移和招商引資對接平臺”,在市縣鎮三級試點。在線展示本地產業專業和招商資源,搭建起政企全天候對接的高效平臺。同時,優化“全省市場主體訴求響應平臺”功能,為企業及時解疑紓困。此外,繼續提升“粵公平”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服務能力,推動公共資源陽光交易。
據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楊鵬飛介紹,今年將重點圍繞數字政府2.0和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建設兩方面持續發力,緊緊抓住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這條主線,強化數字化平臺應用賦能政府治理,進一步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出數字政府建設對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的牽引帶動作用。